新闻中心

行业要闻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的通知
    四川生态旅游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切实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加快生态旅游产品的体系化建设,包括建立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等;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是发挥不同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吸引力,建设一批精品生态旅游区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立科学的开发模式,配套完善生态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功能,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实现四川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旅游区建设。


  生态旅游发展必须根据资源状况、环境承受能力、开发利用程度等综合条件合理布局、分区建设。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措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生态促旅游,旅游保生态”;摸清资源家底,制定相应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针对各片区的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开发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精品旅游品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生态旅游扶贫工作;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树立四川良好的生态旅游大省形象。


  1.川西高山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是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以及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亚丁香格里拉等世界级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开发面向国际生态旅游市场旅游精品的潜力,可以开展高原风光猎奇、科考、登山、探险、体能训练等生态旅游活动。该区生态旅游资源原生性强,生态环境脆弱,应开展对物种和生境的严格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成果,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加强山地灾害的防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建设独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注重项目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开发,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景区和生态旅游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康定机场,启动亚丁机场等旅游支线机场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工程。


  2.川南丘陵低中山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生态旅游资源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和川、黔、渝“金三角”为突出优势,是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地区,可建成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打造峨眉山、竹海、丹山、佛宝等生态旅游精品,充分展示中山原始林、峡谷和瀑布等自然风光。同时,加强川、黔、渝的联动协作,全面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大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促进区域综合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3.川西南中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峡谷、阳光、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为主,彝族风情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该区生态旅游增添特殊魅力,是开展生态度假、漂流、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区域,可建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强保护,科学有序开发,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将生态旅游开发与扶贫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阳光资源,建设“攀西阳光之旅”生态旅游线路,重点开展阳光生态度假、民族风情观光和体验等旅游活动。


  4.川东丘陵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是四川农业发展区,以大规模人工林和生态农业为特色,是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业旅游的适宜地区,可建成四川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本区应以巩固“长江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成果为主,尽快改变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单一现状,同时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该区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5.川北/东北低中山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原始森林、珍稀植物、大溶洞、峡谷和奇山异峰为特色,是开展红叶观光、科考和溶洞探险生态旅游的适宜区域,可建成四川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是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强与陕西、重庆的联合,实现川、陕、渝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将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推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


  6.成都平原地区生态旅游建设。该区以秀丽的平原乡村风光为特色,开发条件优越,大量的城市居民成为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是开展“农家乐”、庭院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活动的最佳区域。该区生态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施肥污染治理,提升“农家乐”品位,进一步完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将该区建成以乡村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


  (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世界遗产、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的生态旅游项目类型为依托,以建立科学开发模式为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1.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建设。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不适当的开发都极易造成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甚至会带来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影响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四川是世界遗产资源大省,世界遗产是四川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四川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品牌。


  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规范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全面提升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五大遗产地生态品位;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完善景区宣传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近期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积极组织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化石群、贡嘎山、泸沽湖、兴文石海洞乡等景区申报世界遗产,形成四川世界遗产在全国的独特优势。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四川自然保护区数量多,但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数量少,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还不能向旅游资本转变,加之经费困难,一些保护区很难开展切实有效的保护工作。要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加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建设,实现生态发展旅游、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


  通过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取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促进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形成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网络。


  制订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确定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段、开发重点、开发产品。近期重点开发5个自然保护区(包括亚丁、卧龙、四姑娘山、王朗、唐家河)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试点,形成典型模式;中期以典型模式为样板,按照先国家级、后省级的开发顺序,在不同自然保护区全面推开生态旅游。


  进行保护区功能分区。每个自然保护区严格进行功能分区,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不同功能,规定生态旅游的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只允许经批准的科学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允许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活动。


  重点开展“大熊猫故乡之旅”、“绿色家园游”、“穿越地球之肾——湿地”、“重走威尔逊之路”、“川金丝猴丛林游”、“重走洛克路”、“环游蜀山之王”等生态旅游活动,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和优势。


  3.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开展生态旅游是森林公园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分区发展,整体推进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加强珍稀物种(如珙桐、桫椤、苏铁等)的保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旅游的成功有赖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公园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学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保护、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旅游资源特有属性出发,全面评估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4.地貌奇观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建设。四川有许多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如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地、高寒岩溶地质地貌、标准地层剖面、现代冰川地貌、地震灾害遗迹、土林地貌、丹霞地貌、峡谷地貌等。地质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在科学规划、合理管理中有序开展,但由于地质公园地质条件复杂,管理难度大,因此,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具有世界地质公园品质和潜力的景观资源地优先,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和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地优先,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区优先,可进入性良好的区域优先等原则,积极组织申报地质公园,建成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4个、省级地质公园30个,建设15条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线路。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保护网络体系,使四川地质公园旅游上一个新台阶。


  5.“农家乐”与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四川各级城镇城郊“农家乐”是发展周末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一种尝试。目前,四川已有1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都有较好的基础,已开展多年旅游接待工作,服务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自身的特色,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建筑体量过大、超容量接待、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规范“农家乐”经营,改善“农家乐”周边环境条件。


  四川“农家乐”建设重点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制定“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不同资源结构优势为依托,发挥现有旅游景区(点)的辐射作用,开发成规模的“农家乐”区;出台灵活优惠的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进资金尽快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点;积极引导现有“农家乐”点通过合并、合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准;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档次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农家乐”市场,满足大、中、小城市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增强四川“农家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淘汰一批服务质量低的“农家乐”点。引导经营者注重特色,突出自然生态,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乡村民俗旅游品牌;加强“农家乐”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生态理念,减轻旅游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废污处理。


  四川今后要建设一批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集生态保健理疗、农业生态旅游、农村民俗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分别在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温江等地)发展观光生态旅游;举办国际牡丹花会(彭州、石象湖)和国际桃花节(成都龙泉驿);开展水果采摘(泸州张坝桂圆、荔枝,龙泉枇杷)品尝活动;建设“农家乐”避暑、休闲基地(都江堰青城后山),促进避暑、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点,开展观光、休闲及农业科普教育等项目;建设一批生态茶园(峨眉山、蒙顶山等),开展观赏和休闲生态旅游活动。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展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生态旅游活动。


  6.专项生态旅游建设。规划探险、滑雪和漂流生态旅游线路,逐步将川西部分高山、极高山建设成世界探险生态旅游目的地,将极具漂流价值的漂流河段建设成国际漂流热点区,构建南国冰雪旅游胜地。建设贡嘎山、黑竹沟、稻城亚丁、得荣太阳谷、四姑娘山、格聂山等探险地,组建探险训练学校。在不同河段开展国际挑战漂流、科学探险漂流、大众休闲漂流等活动,如金沙江“万里长江第一漂”、大渡河丹巴—石棉段漂流、卡龙休闲漂流、虹口漂流、百里峡漂流等,举办国际漂流节、中国青年漂流节,成立中国首座漂流训练学校(丹巴或泸定)。建设好西岭雪山、龙池、峨眉山和毕棚沟滑雪场,举办“南国冰雪节”。建设一批中国温泉疗养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海螺沟、花水湾、安县、宜宾、康定、峨眉山、红格、普格等);把邛海沿岸、二滩景区建成中国冬季阳光度假旅游重要目的地,把瓦屋山、蜀南竹海、青城后山等地建成森林浴旅游目的地。


  (三)生态旅游线路建设。


  围绕四川生态旅游建设重点,结合全省旅游品牌线路,推出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生态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四川开发建设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附件8)。


  1.九环线。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核心旅游目的地,串联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等国际旅游精品,地域范围涉及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和阿坝州等地区。线路构成为: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黄龙—九寨沟—平武—江油—成都。


  突出该线路自然生态特色,加大线路沿线植被恢复和旅游景区植被保护,改善岷江河谷生态环境质量,配合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维护该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档次的基础上,近期重点建设叠溪海子、牟尼沟、王朗、唐家河、小寨子沟、若尔盖—红原、黄河九曲第一湾、纳摩神居峡、月亮湾、达格则神山、古尔沟温泉、毕棚沟、卡龙沟、达古冰川、九顶山、汶川三江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童话世界”游、“人间天堂”游、三国文化游、大熊猫探秘游、黄河大草原游等。


  2.西环线。西环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与成都平原连接处,沿线不但有神奇多样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线路构成为:大西环线(大熊猫生态、冰川探险及康巴风情之旅),即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小西环线(大熊猫生态之旅),即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硗碛—宝兴—雅安—成都。


  目前西环线因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限制,旅游业发展滞后,许多景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旅游线路尚未推出,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态势。今后应以现有旅游发展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特色,推出生态旅游产品。


  西环线建设要突出大熊猫、冰川、温泉三大特色,以大熊猫栖息地科学考察和世界仅存的低海拔冰川观光、温泉度假为主要旅游活动项目,兼顾探险、登山等专项生态旅游活动。提高沿线公路等级,消除公路沿线滑坡、塌方等安全隐患。建设好雅安、都江堰等生态旅游城市和耿达、日隆、磨西等旅游城镇。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川西自然生态游,大熊猫生态观光游,四姑娘山自然生态观光、度假、登山探险游,海螺沟冰川观光、温泉度假游,雅安蜂桶寨、碧峰峡大熊猫生态观光游、周公山温泉度假游等。


  3.川南生态旅游线。该线路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中国第一山”峨眉山、蜀南竹海、石海洞乡、恐龙化石等一大批著名的旅游景区,线路构成为:成都—乐山—峨眉山—荣县—自贡—宜宾—泸州—成都。


  建设中要突出该线路的特色生态环境,重点建设“中国第一山”、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玉蟾山、僰王山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峨眉科考游、恐龙之乡游、竹海休闲度假游、洞乡探秘游、苗乡风情游。


  4.川东自然山水生态旅游线。该线路以奇峰、异洞、风景河流(嘉陵江、诺水河)、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线路构成为:成都—广元—巴中—达州—广安—南充—成都。


  川东是四川主要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今后应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草)”、“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等成果,推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重点建设光雾山、诺水河、明月峡、剑门关、南充西山、锦屏山、八台山、花萼山、百里峡、华蓥山等景区。主导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有华蓥山生态观光游、光雾山—诺水河探险漂流游、红叶观光游、百里峡漂流游等。


  5.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线。该线路以阳光、珍稀动植物、土林、温泉、湖泊、原始森林、高山草坪、峡谷和少数民俗风情为特色,是开展休闲度假、漂流探险、阳光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等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线路构成为:成都—西昌—盐源—攀枝花—成都。


  该线路目前交通建设滞后,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城镇建设落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建设重点是保护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将干热河谷典型生态景观作为配套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者了解干热河谷生态景观的形成条件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建设泸沽湖、西昌等旅游城镇,突出阳光生态旅游和摩梭文化旅游的特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性的保护。建设好泸沽湖、邛海、大凉山、二滩水库、螺髻山、大风顶、安宁河峡谷地带、攀枝花格沙拉生态旅游区等景区。主导旅游产品有彝族文化、摩梭母系氏族文化探秘、考察游,阳光温泉度假游(普格温泉、红格温泉、昭觉温泉、西昌川兴温泉)、生态农业与园艺观光游(安宁河生态农业、花卉基地、邛海生态渔业、盐源苹果基地)。


  6.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线。香格里拉以雪山、高原、牧场、草原、藏庙、高山湖泊为特色,线路构成为:成都—康定—理塘—稻城亚丁—泸沽湖—西昌—成都。目前交通落后,旅游可进入性差,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原始生态环境脆弱,线路上的景点建设滞后。


  线路建设以保护原生态为出发点,防止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造成冲击。提高成都至稻城亚丁的旅游公路等级,打通云南、西藏的快速通道,加快亚丁香格里拉机场建设工作,完善线路上医疗急救等服务设施。


  重点规划建设稻城亚丁、康定跑马山、毛垭草原(温泉)、格聂山、巴塘措普沟、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得荣太阳谷、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同时加强该区域原生性特色地域文化的挖掘,使其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主导生态旅游产品有香格里拉秘境游、太阳谷探险游、金沙江漂流、海子山科考游、温泉度假游等。


  (四)生态旅游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培养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生态保护意识,突出四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品位宣传,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支撑保障体系。


  1.生态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城镇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游客集散中心和客源地,改善旅游城镇生态环境尤为重要,要加快生态旅游城市规划和建设,完善生态旅游城镇体系。生态旅游城镇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个性,要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尽快建设好一批生态环境优越、旅游服务功能较好的旅游城镇。


  将成都市作为四川重点生态旅游城市来建设。在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四川旅游中心和旅游中转口岸的同时,要加大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档次,提高接待能力,尽快把成都建成生态型的旅游城市。要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使城市与旅游景区互补、相融,形成吸引和辐射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旅游城市。


  加快旅游城镇建设,发挥好雅安、乐山、都江堰等城市生态环境和质量条件较好的优势,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宜宾、绵阳、广安、攀枝花、西昌、南充、遂宁、广元、达州、巴中等区域中心旅游城市,要紧密结合经营城市,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积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在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周围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重点建设漳扎、川主寺、耿达、日隆、泸沽湖、香格里拉、磨西等重点生态旅游城镇,形成“山上游、山下住”或“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模式,保持景区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建设要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确定合理的公路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充分贯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安全、舒适、环保”和“进得去”、“出得来”。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条件,提高区域内的运载能力。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周边省市通往四川主要旅游景区的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各级交通网络,根据不同景区的生态特点,确定合理的交通建设规模和标准,形成干支相通、水陆空联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安全舒适、生态环保、规模适当并突出人性化特色的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快以成都为中心,通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高等级旅游公路或高级、次级路面的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建设四川已规划的重点旅游公路。


  邮政通讯建设要在2005年完成的“三州”农村乡镇通讯扶贫工程基础上,消除旅游干线公路、铁路沿线和各生态旅游景区的通讯盲区,提高通讯服务质量;改善主要景区的通讯条件,保证游客在任何时候、任何景点都能方便地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提供景区邮政及邮政纪念品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通讯服务。


  旅游信息化建设要加大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和《四川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完善和拓展集旅游行业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和远程办公于一体的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建设,实施数据上网工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金旅工程”,构建四川统一、规范的信息技术平台,建好旅游信息数据库,完善四川旅游信息专业网络,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各大生态旅游景区电子演示、信息查询以及科普影视等信息化建设。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为政府决策和社会需要提供数据信息。


  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规划中,将旅游购物作为经营城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的重点。在黄金旅游线路和市区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批发市场,聚集全川乃至全国的重点优势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各地要将旅游购物的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建设特色鲜明的购物中心。


  完善医疗卫生、安全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安全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增强旅游区突发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其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重点旅游发展地区特别是“三州”农网改造,鼓励旅游宾馆、饭店及当地居民使用电力、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旅游景区景点要着手新能源项目的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燃煤、烧柴污染空气、环境等问题。


  3.生态旅游其他要素建设。积极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职业培训,尤其是加强导游和景区讲解员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纳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实现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向生态旅游人力资本转变,促进四川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建设。


  编制生态旅游宣传资料和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的宣传资料。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指南,指南除介绍旅游的景点、路线、观光内容和各种设施以外,对旅游者、旅游部门和导游、主管部门、保护实体管理者、本地居民、传媒、地方政府应负的责任和要求作出规定和论述,使各方面的操作都能规范进行。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在旅游管理体制上,逐步完善包括行政体制、经营体制、内部管理等在内的管理体制。在产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上,应在合同条款中突出经营方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及奖惩措施,建立长期保护生态环境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保证可持续旅游发展。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依法治旅,旅游活动必须遵循各类环境规范。


  搞好投融资体制创新,加大生态旅游区建设力度。制定鼓励、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生态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策划、包装一批生态旅游优势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采取合作开发、股份制和经营权、专营权、广告权、收费权、租用权等的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发行生态旅游债券,为生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向资本的转变,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快速开发和建设。


  研究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核心是对生态旅游产品或景区的资源特色、品位、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资源的原生性、科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环境承载力、设施布局的协调性、居民的参与性、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备性等各个方面,提出定量或定性的标准。现在应对《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建立进行前期和基础性探索,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四川生态旅游近期建设重点


  根据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目标和制定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结合各地旅游发展基础和开发条件,加快四川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确定四川生态旅游近期建设重点。近期建设要遵循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旅游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监督和管理,加快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出一批满足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重点建设好10个生态旅游精品(附件9)。


  (一)大九寨国际旅游区。


  该区地处川西北高原,范围涵盖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是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为核心旅游目的地,是四川五大旅游精品之一。该区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是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根据区域生态特征,结合浓郁的藏族文化,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景区,设计推广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编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制订各生态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范围、强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力量,开展系统综合性研究,特别是针对水资源的演进变化对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的影响研究,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科学的保护措施,对遭到破坏的局部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长期生态环境监测;根据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确定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


  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森林生态、草地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主要设计民俗体验、探险、徒步、野营、科考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突出高原生态、地域文化特色。九寨—黄龙景区目前开发建设比较成熟,要积极开发探险、徒步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和原生藏族文化的体验旅游。加快神仙池、牟尼沟、丹云峡、白河、勿角等外围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合理有效分流游客。黄河大草原景区属于国家级高寒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要严格划分湿地核心保护区,加大保护,同时开展草原观光、徒步、骑马游、野营、牧民生活体验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加快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设施建设。主要旅游通道、景区要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沙化治理等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划分湿地核心保护区,合理控制旅游活动范围;加快岷江河谷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岷江水电开发;加快完善唐克、瓦切、达扎寺镇等生态旅游镇的环境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